公告及分享

[鈞御雙周刊] 職場霸凌

[鈞御雙周刊] 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環境中,因持續性的不友善行為,對特定員工的身心造成損害。這些行為可能包括言語攻擊、排擠孤立、不合理的工作要求,甚至是公開的羞辱。根據研究,這種行為不僅對個人造成深遠的心理傷害,還會削弱團隊凝聚力,降低組織的運營效能。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定義,職場霸凌行為通常具有系統性與持續性,且多發生於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例如主管對下屬的欺壓;不過,下屬對主管的霸凌,也可能會發生同樣的問題。

職場霸凌的影響不僅限於受害者,還可能波及整個工作團隊。受害者的工作效率可能大幅下降,甚至選擇離職,導致公司人才流失與形象受損。因此,理解並有效管理職場霸凌是每一位管理者的重要責任。

台灣現行的法律體系對於職場霸凌行為雖無明確的專門法規,但在勞工相關法規中,已涵蓋了對此類行為的規範,若發生相關行為,可依循以下法令規定進行處理。

  1. 勞基法第13條規定,雇主不得對勞工進行不法侵害,必須確保其身心健康與安全。這條法規雖未明確點出職場霸凌,但提供了受害者可引用的基礎。
  2.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5條要求雇主應提供無危害員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環境,並防止精神壓力的產生。
  3.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6條進一步強調,雇主有責任預防可能對員工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的心理壓力因素,包括霸凌行為。
  4. 性別平等法第12條規定,雇主需防範性騷擾行為的發生,並確保工作環境不受性別歧視影響。若霸凌行為涉及性別或性騷擾問題,此法即適用。
  5. 民法第195條當霸凌行為造成受害者名譽、健康受損時,受害者可依此條規定向加害者或雇主主張損害賠償。

職場霸凌的預防應以「教育」、「制度」與「文化」為核心,透過明確規範與積極倡導,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

管理階層應制定清晰的政策與規範,設立「反職場霸凌政策」,內容應包括霸凌行為的定義、舉報程序、調查機制及懲戒措施。將相關規範納入員工手冊,並在新員工入職時明確告知。

同時亦應提供教育與訓練,為管理階層舉辦識別與處理霸凌行為的專業培訓,教導主管如何在早期介入。定期為全體員工進行「尊重與溝通技巧」工作坊,強化員工間的互信。

同時亦應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像是設立匿名投訴信箱或專線,讓員工能安全地舉報不當行為。定期進行職場氣候調查,收集員工對工作環境的真實感受。

當職場霸凌事件發生時,管理者應以迅速、謹慎與公正的態度處理,以避免事件擴大或造成更多損害。實務上當職場發生霸凌事件時,可採取以下作法:

  1. 立即介入與調查:收到舉報後,應迅速成立調查小組,必要時可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介入,以確保調查的公正性。調查應包括受害者、加害者及相關證人的訪談,並蒐集相關證據(如電子郵件、錄音或目擊者證詞)。
  2. 保障當事人的安全:在調查期間,為避免二次傷害,可考慮調整受害者的工作內容或工作地點,並提供心理諮商資源,協助受害者恢復心理平衡。
  3. 制定處理方案與跟進:根據調查結果,對加害者採取適當的懲戒措施,如口頭警告、書面懲戒甚至解雇。對受害者提供持續的支持,定期追蹤其身心狀況。

為了營造健康的職場文化,管理階層應建立尊重與信任的環境,並透過高層領導的示範作用,傳遞對員工的尊重與重視,同時推行開放的溝通文化,讓員工感受到意見被傾聽與重視,採取獎勵代替批評的方式,鼓勵員工之間的互助與合作。提倡多元與包容,讓每位員工都能在職場中找到歸屬感。管理階層應定期檢視公司政策的有效性,並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鼓勵員工參與職場文化的建設,讓反霸凌行動成為全體共識。

職場霸凌的預防與管理,對企業而言不僅是法律責任,更是營造優質工作環境的重要基石。一個健康的職場文化,可以提升員工的幸福感與忠誠度,並最終反映在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力上。企業若能結合法律規範與管理實務,透過教育、預防與持續改進,將能有效防止職場霸凌的發生,打造一個真正安全與友善的工作空間。

作者:鈞御股份有限公司 營運長李盈瑩會計師
本電子報係採雙週發行,內容主要涵蓋專業人士及新創/青創公司有關業務發展及經營管理等相關之觀點與討論。
如想即時收到鈞御每期發送的電子報,請點擊訂閱,或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