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及分享

[鈞御雙周刊] ERP導入的常見流程

[鈞御雙周刊] ERP導入的常見流程

承襲鈞御114年2月底的雙周報-如何評選ERP或會計軟體(CY114004)的介紹,我們想再跟大家分享ERP導入的常見流程,畢竟不是很多人都有系統導入經驗,或者是久久才遇到一次,不熟悉這些流程可能導致大量時間的浪費,也很容易讓同事無所適從。

流程通常包含(1)需求訪談與目標設定、(2)評選系統與廠商、(3)選定專案經理及成立專案小組、(4)訂定導入時程、(5)規劃未來流程、(6)教育訓練、(7)準備系統開帳資料、(8)系統上線及平行測試等,接下來就一一說明吧!

需求訪談與目標設定

ERP 的導入旨在提升作業效率並提供決策依據,因此應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釐清實際痛點與系統應解決的問題。這些痛點因產業別而異。例如,經營電商的公司面臨大量來自不同平台的訂單,如何在 ERP 中快速建立對應訂單至為關鍵。可能的解決方案包括建立系統自動串接,或依據平台可提供的 Excel 檔格式,由人工匯入資料等方式。而對工程公司而言,則可能更關注是否可按工程別計算收入與成本,並藉由報表迅速計算完工比例法下應認列的收入。

這些需求分布於公司各部門,因此應與業務、採購、生產、財務等單位充分溝通,彙整成一份需求清單,並針對各項需求設定優先順序,以利後續與 ERP 廠商的溝通及系統評選作業。

評選系統與廠商

在選擇 ERP 系統與廠商時,除了確認功能是否符合公司需求、費用是否在預算範圍內,還有幾項關鍵面向值得留意,包括:

  • 關注能產出的報表
  • 隱藏成本考量
  • 實際展示系統操作很重要
  • 客服支援是否充足
  • 該套軟體是否能客製化及有擴充性

詳細說明可參考鈞御於114年2月底發佈之雙周報內容。

選定專案經理及成立專案小組

ERP 導入過程中,專案經理(PM)負責協調溝通及統籌整體進度,確保各項工作按時推進。其職責包括:確認會議參與人員是否適當、所需文件是否備齊、各項決議是否有紀錄並妥善傳達給相關人員。即使聘請外部系統顧問協助,企業內部仍需指派 PM 擔任雙方溝通窗口,以掌握全局,避免資訊落差。

專案小組(又稱種子成員)由各部門指派代表組成,負責參與會議、協助決策。由於第一線作業同仁最了解實務痛點與流程挑戰,建議由其擔任代表。但若討論涉及須由主管拍板的決議事項,應同步邀請部門主管參與。

此外,專案小組成員須理解系統邏輯並學會操作,因為許多系統設定與流程是在前期會議中確定。即使後續安排全員教育訓練,若小組成員未能充分掌握系統,學習成效也將受限。因此,各部門的種子成員應負起學習與內部傳承的責任,協助其他同仁順利銜接系統使用。

訂定導入時程

ERP 導入涉及公司各層級人員,過程中須同步考量未來流程調整、對客戶服務的影響、系統開帳、員工教育訓練等因素。同時,多數同仁仍須兼顧原有工作,若導入時程過於緊湊,將容易造成負荷過重、影響成效。

導入所需時間會隨 ERP 系統規模、模組數量與企業複雜度而有所差異。建議與 ERP 廠商充分討論後訂定合理的時程規劃。以下提供幾項常見實務考量,供參酌:

  • 以單數月 1 日為上線日:台灣公司每兩個月需申報營業稅,若導入時資料跨期,容易造成申報錯誤,因此建議選擇單數月 1 日作為系統上線日,有助於申報作業銜接。
  • 接近年底時以年度為切點:若導入時程鄰近年底,建議以「會計年度」作為資料轉換的界線,有助於避免同一年度資料分散於新舊系統間,提升查詢與彙總效率。
  • 淡季導入為優先考量:淡季期間未完成訂單、工單、採購單等資料相對較少,能有效減輕資料轉入與流程切換的負擔。

規劃未來流程

各類 ERP 系統皆是在多年實務經驗累積下所設計,其內建流程反映了標準作業模式,但也可能因系統邏輯與功能限制,無法完全符合企業的所有需求。例如,在建立採購單時,多數系統要求填寫「料號」與「供應商」,但若屬於無庫存性質的採購,如顧問服務費用,是否仍需經由系統的請採驗模組進行?料號應如何填寫?

不同系統可能提供不同的解法:

  • 有些系統允許將費用性項目納入採購單處理;
  • 有些則提供不涉及庫存的「費用料號」選項;
  • 部分系統則無法支援此作法,需改由費用請款單處理。

因此,企業的需求與系統功能之間的交互關係,會構成未來的系統作業流程(常稱為 Blueprint 或 To-Be Process)。這些流程規劃將直接影響系統設定,若未充分釐清,可能導致錯誤設定與後續問題。為確保準確性,通常會繪製系統流程圖,供專案小組審核確認。

教育訓練

ERP 系統上線後,若使用者對操作尚未熟悉,極易造成作業中斷與流程瓶頸,特別是在生產、出貨、採購等部門流程密切串聯的情況下,一張表單卡關,整體作業即可能受阻。因此,在流程確認並完成系統設定後,導入顧問通常會協助規劃並實施教育訓練,以確保相關人員熟悉操作。

常見的訓練資源包含教育訓練手冊、線上影音教材等,但若導入的是較為複雜的 ERP 系統,強烈建議安排實際操作演練。實務上,企業可先提供主要主檔資料與數筆樣本資料,請導入顧問建立測試資料庫區,供使用者進行實作演練。

演練內容應以規劃好的 To-Be Process 為核心,涵蓋最常見的操作流程,例如:建立採購單、收貨單、付款單等。

教育訓練階段切勿輕忽或縮減演練次數。企業實際運作中難免遇到標準流程以外的例外情況,若基本流程尚未熟練,使用者將無從應對異常情境,更難以善用系統資源解決問題。

準備系統開帳資料

ERP 系統的運作邏輯通常環環相扣,例如,若公司於 3 月 29 日與供應商建立了一筆採購單,但系統預計於 4 月 1 日正式上線,屆時若供應商送貨,公司將無法在新系統中建立對應的收貨單,因為缺少先前的採購單資料。因此,在系統正式啟用前,必須事先準備開帳所需資料,並由導入顧問協助完成系統初始化作業。

開帳所需資料通常包含各類主檔資訊與尚未結案的交易資料,範圍相當廣泛,需投入相當的時間與人力進行彙整。具體需準備的項目以及各部門應配合的工作內容,鈞御預計在後續的系列文章進一步闡述。

系統上線及平行測試

當系統導入進入最後階段,迎來正式上線的日子時,考量 ERP 涉及營運各環節,為避免貿然停用舊系統導致無法出貨、結帳等重大影響,企業通常會規劃一段「平行測試期」。所謂平行測試,即在日常營運中同時操作新舊兩套系統,正式作業仍依賴舊系統流程與表單處理,同時將相同資訊輸入新系統。

透過比對新系統與舊系統在進銷存與會計帳等結果的一致性,並觀察是否出現錯誤或無法處理的情況,確認新系統運作穩定後,才會選擇適當時點結束平行測試,正式切換至新系統,以確保轉換過程平穩無虞。

不過,平行測試的最大挑戰在於人力負荷大幅增加,原本的工作量幾乎倍增,若測試期過長,易造成同仁過度疲勞。因此,部分規模較小或流程單純的 ERP 導入案,可能選擇強化教育訓練並縮短測試時程,直接切換系統,在降低營運風險與減少人員負擔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結語

ERP 的導入是一項橫跨組織各層面的重大工程,不僅僅是系統的建置,更是企業內部流程重整與數位轉型的契機。從初期的需求訪談、系統與廠商評選、專案團隊的組成,到流程規劃、教育訓練、開帳準備與平行測試,每一個階段都環環相扣,稍有疏漏便可能影響整體導入成效。

成功的 ERP 導入,關鍵在於充分的前期規劃、跨部門的合作溝通、紮實的系統訓練,以及上線後持續的調整與優化。企業應以長遠視角看待導入歷程,將其視為一場深層的營運革新,而非僅為系統替換。唯有凝聚組織共識、落實各階段工作,方能真正發揮 ERP 的效益,提升企業營運效率與決策品質。

我們正在考慮推出一系列延伸文章,分享更多 ERP 導入的實務經驗,例如系統開帳要準備什麼、ERP 背後的系統邏輯怎麼看,以及 ERP 和內控之間的關聯等。不過這系列內容是否開寫,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到鈞御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找到這篇文章並留言「希望有續集」。只要超過 5 人留言,我們就開工寫後續!

作者: 鈞御股份有限公司 知識長王唯揚會計師
本電子報係採雙週發行,內容主要涵蓋專業人士及新創/青創公司有關業務發展及經營管理等相關之觀點與討論。
如想即時收到鈞御每期發送的電子報,請點擊訂閱,或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