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及分享

[鈞御雙周刊] 「併」與「不併」

[鈞御雙周刊] 「併」與「不併」

在面對全球新經濟市場之改變及貿易的日趨複雜化下,企業的經營者莫不卯足勁,企圖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甚至永續經營。所以,持續成長與持續的獲利,一直是經營者的最大挑戰;於是,「併購」也常常成為成長與經營績效策略的重要議題。

成長,尤其是持續成長,代表企業價值的創造。而經營績效,對投資人而言,是透過經營將企業價值最大化。前者,最直接的就是市場佔有率,其包括新商品與新服務的入市,以及新舊產品與服務間的互補與創新,所以,除技術的開發外,如何開發新市場、新客戶,並持續追求成長,成為最重要的議題。而,縱有市場,若不能增強經營績效,則徒有營收沒有獲利的提升,完全不能顯現企業價值。

最近,常有人詢問我有關企業併購;縱使是成立2~3年的新創或社會創新公司,都有人問津。而,最常被詢問的問題是:「我應該被合併或併購嗎?」,我反而常以以下問題回應之:
透過合併或併購你想追求的是什麼?
你確信這合併或併購可以達成你預期的綜效?
事實上,合併或併購的前提總有一方更需要另一方,所以才有坊間所說大併小、小併大或一對一合併。碰上此情況時,筆者總是先請經營者想清楚,對方圖公司什麼?有何技術、商品或服務、市場、團隊是對方所急迫需要的,認知清楚後才能進一步接觸與討論。接下來,也要想清楚此合併或併購下,自己及企業未來的地位為何?變成對方的一個小部門?或因特別因素只是要留下你?或在對方這只是過渡性策略?更重要的是,合併或併購後,你的初衷還能持續成就嗎?
對新創或社會創新企業,合併或購併就如同婚姻一樣,嫁入豪門,總覺得低人一階,婚前的爽朗約定,婚後卻常常不如意,因為,雙方的組織文化總是不合,這也是造成合併失敗的主因;當然,是否能維持經營者合併後的權限及影響力(人的議題),是另一讓合併失敗的常見原因。
礙於篇幅,僅簡單說明如此,最後再次提醒所有新創及社會創新企業,當自己認為的「幸福」來時,一定要有認知:「併」或「不併」並不簡單;應該先仔細思考並釐清當初設立初衷未來是否仍能一致維持與發展及自己與團隊的未來定位,然後再談合併的企業估值與合併方式。

作者:鈞御股份有限公司 總顧問陳富煒會計師
本電子報係採雙週發行,內容主要涵蓋專業人士及新創/青創公司有關業務發展及經營管理等相關之觀點與討論。

 

如想即時收到鈞御每期發送的電子報,請點擊訂閱,或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