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及分享

[鈞御雙周刊] 如何召開勞資會議

[鈞御雙周刊] 如何召開勞資會議

在現今的職場環境裡,勞資關係已經成為許多企業無法忽視的重要課題。台灣近年來由於勞動意識抬頭,加上資訊透明化,勞工對於自身權益的要求愈來愈高,企業主若只依靠單方面的管理,往往容易在政策推行或制度設計時遭遇阻力。這樣的背景下,勞資會議的設置與運作,不僅是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更是企業能否建立良好內部溝通、避免爭議的關鍵環節。許多公司因為對勞資會議的誤解,認為它只是形式化的流程或是麻煩的行政手續,因此忽略召開勞資會議的重要性;但在勞資對立情勢逐漸升高的今天,這種忽視可能帶來極大的經營風險。從專業顧問的角度來看,勞資會議的存在,本質上是一種「預防性管理」機制。它能夠將問題在萌芽階段處理,降低未來演變成勞資糾紛或法律訴訟的可能。

依據《勞基法》第83條的規定,企業依法應召開勞資會議,並且遵守《勞資會議實施辦法》的相關規範。所謂勞資會議,是由勞方與資方代表各半組成,以定期討論有關勞工權益、勞動條件、福利措施,以及其他涉及勞資雙方的重要事項。法律上雖未要求每一家企業都必須設立,但只要達到一定規模,例如員工數在30人以上者,基本上就必須召開。換句話說,這不是「選擇性」的行政作業,而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更重要的是,會議的結論一旦形成,等同於公司內部的規章制度,除法律上具有高度的正當性,也能在勞資爭議發生時成為證明公司依法行政的有力依據。

在實務上,企業最常被勞動檢查機關提醒或開罰的,正是「未依法召開勞資會議」或「召開方式違反規定」。舉例來說,某些公司只是由人資部門單方面宣布制度,沒有透過代表選舉的方式取得勞方代表,這樣就不符合程序;又或者有些企業只是口頭討論,未留下會議紀錄與決議存檔,也會被認定為違反規範。這些疏忽雖然看似小事,但實際上卻會引發嚴重的後果。根據勞動部的裁罰規定,未依法召開勞資會議,處以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並可按次連續處罰。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這樣的金額或許不是致命傷,但累積下來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更嚴重的是,一旦因為勞資爭議而被檢舉,會讓主管機關認為公司管理態度消極,後續的勞動檢查也會更加嚴格。

那麼,企業在什麼情況下,依法必須召開勞資會議呢?一般而言,涉及「工作規則」制定或修正、「勞工福利措施」之設立或變更、「工資及獎金制度」、「工時調整」、「勞動契約相關爭議」等,都屬於必須透過勞資會議討論的範圍。舉例來說,如果公司想要修改上下班打卡制度、調整排班方式、設立新的績效考核獎金,或者是針對員工休假方式進行改動,這些都涉及勞動條件變更,因此必須先經過勞資會議的決議,才能合法施行。許多企業誤以為只要「公告」或「發通知」即可,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被認定為程序瑕疵,進而導致制度本身無效。舉一個實務案例,某家公司未經勞資會議討論,直接公告實施新的排班輪休制度,結果部分員工因為排班不利,向勞動檢查機關申訴。主管機關到場檢查後,認定公司制度無效,要求立即停止,並處以罰鍰。這樣的案例在實務上並不罕見。

在召開流程上,法律有明確的規範。首先,公司必須由勞方與資方各自推舉代表。資方代表通常由公司指派,但勞方代表則必須透過全體員工的選舉產生。這一點非常關鍵,因為如果勞方代表不是由員工民主選出,而是由公司安排或指定,就會被認定為違法。其次,會議召集必須事先通知並將議程列出,不能臨時提出或隨意更改。會議召開後,必須留下書面紀錄,並由勞資雙方代表簽名或蓋章確認,最後將會議紀錄公告給全體員工知悉,並保存五年以上以備查核。這些程序雖然繁瑣,但它確保了會議的公開透明,也避免了日後爭議時陷入「口說無憑」的困境。

而勞資會議究竟應該多久召開一次?依規定,至少每三個月要召開一次,屬於定期會議。當然,如果有特殊狀況,例如臨時性政策變更或重大勞動條件調整,也可以召開臨時會議。對企業而言,定期召開除了符合法令,更能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從管理角度來看,這是減少員工不滿、增強信任感的重要措施。若能善用這個平台,甚至可以讓員工主動提出改善建議,反而成為提升生產效率的助力。很多時候,勞資對立並不是因為制度本身,而是因為「資訊不對稱」造成員工的疑慮與誤解。當員工覺得自己被排除在決策之外,心態自然會傾向反對;但如果透過勞資會議,讓他們參與討論,即便結果未必完全符合期望,至少會覺得意見被聽見,接受度也會更高。

違反規定未召開勞資會議,不僅僅是罰鍰的問題,還可能隱藏著更大的經營風險。首先,若公司規章制度未經勞資會議程序確認,當發生勞資爭議或進入法院訴訟時,這些規章將可能被認定無效。換句話說,公司所依據的制度,將在法律上失去正當性。其次,若員工因不滿制度而提出申訴,公司將面臨主管機關加強檢查,甚至進一步的勞動檢查延伸至其他項目。再者,若勞資關係因此惡化,可能引發罷工、群體抗議等極端情況,對公司形象與營運造成重大影響。從顧問角度來看,這些都是「隱性成本」,比罰鍰本身還要嚴重。

因此,對企業而言,正確認知與運用勞資會議,不只是「避免被罰」的必要條件,更是一種管理策略。企業可以將它視為雙向溝通的平台,透過制度化的討論機制,把員工的聲音納入決策,進而達到降低對立、提升士氣的效果。例如,有些公司在勞資會議中討論年度調薪幅度,雖然最終由資方決定具體比例,但透過會議過程,讓員工了解公司財務狀況與考量基準,反而提升了接受度。還有些企業會在會議中邀請員工代表提出改善建議,例如工作環境安全措施、加班費計算方式等,這些建議若能被部分採納,將有效提升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

總結來說,勞資會議雖然在許多企業眼裡只是例行公事,但它實際上蘊含著更深層的價值。法律的設計初衷,並不是要增加企業的負擔,而是希望透過正式的機制,建立雙方的溝通橋樑。企業若能理解這一點,將勞資會議從「應付」轉變為「善用」,不僅能降低違法風險,更能促進組織內部的穩定與發展。作為專業顧問,我常建議企業不要把勞資會議視為例行檢查的麻煩事,而是應該將它納入整體管理策略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在日益嚴峻的勞資對立環境下,找到平衡並持續成長。

 

作者:鈞御股份有限公司 營運長李盈瑩會計師
本電子報係採雙週發行,內容主要涵蓋專業人士及新創/青創公司有關業務發展及經營管理等相關之觀點與討論。
如想即時收到鈞御每期發送的電子報,請點擊訂閱,或加入Line好友